研究中心

News

中国药品零售产业发展竞争分析与五年预测

行业业态与定位
  医保定点药房和平价药店目标人群重合比例较高,具有某些相同的业态特征;医保定点药房药品的销售比例高于平价药房,慢性处方品类占比较大。
  从大类上看,保健品的销售占比在两个业态都排在第三位,但在平价药房占比较高;从当前的医改发展方向上看,医保定点药房的品类将会受到更严格的限制,需要在专业化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
  平价药房品类的多元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具体品类和品种的选择应该结合目标人群的特征和需求,不能简单地复制个人护理店和超市的品类。
  当前社区药店最大的特征是方便,更多地满足消费者一般的身体不适和保健的需求;在品类上,社区药店销售占比较大的是OTC品类和养生保健品类;平价药店销售占比大的是处方药和慢性用药品类。
  从当前的医改发展方向上,平价药店受到医改政策的冲击较大,一旦客流流失到医院,租金和人工的费用压力较大;社区药店会受到市场开放和竞争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其他业态的冲击,如便利店、保健品店,以及超市自己的药店。社区药店现有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及品类结构还很难应对这些冲击。
  店中店化妆品、食品、日用品的销售都是社区药店的两倍,品类多元化程度较高;相对于社区药店,店中店的目标消费人群相对年轻和时尚。
   大卖场或有大卖场招租的购物中心中的店中店将来会受到这些卖场健康品类和自建药店的冲击;店中店应该集中于专业和时尚的定位,更多地引进差异化品类和品种,在大卖场自建药店之前强化差异化定位。
   目前药店的定位大多是自然形成的,对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的研究不够。比如,做药妆店的时候,是否对附近的商圈做过认真的调查和研究,他们的年龄结构如何,购买习惯如何,品牌偏好怎样,等等。如果搞不清楚商圈消费者以及他们的需求,产品、服务、门店设计、陈列,以及营销根本就无从谈起。如果现有的客群结构中60%是50岁以上的人群,40%是30~50岁之间的人群,我们当然可以考虑引进药妆产品和母婴产品。但是,这些品种引进多少、怎样陈列、价格定位等等,都还要认真研究。如果为了做一家药妆店而忽略大部分人群的消费需求和习惯,结果肯定是失败的。
   目前很多药店定位的药妆店,多是由老店改造而成的,如果碰巧这个店的商圈有这部分人群和潜在需求,那就有可能成功。但这属于碰运气,并不科学,成功率比较低。大家都感觉屈臣氏在大陆很成功,所以就纷纷效仿,但是并不了解屈臣氏在商圈方面下的功夫。屈臣氏首先确定了人群,并已经了解这些目标人群的需求,然后再找这些人群聚集的地方。很多药店相反,大多是凭感觉,先将店开了,然后再找人。结果可能是表面上人很多,但是并不是适合该店定位的目标人群。


竞争方式与态势
   品类的竞争是指根据目标人群而开发和形成的品类差异性。服务是指专业性的服务体系,包括会员、疾病干预,以及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的药事服务体系。业态竞争是指不同业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如药店开超市、超市开药店,等等。
   由于定位不清晰,目前药品零售行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的竞争。这种竞争最终将是一个零和的结局,没有赢家。但是,同业内的价格竞争有个副产品,如果把握好的话,可以形成竞争优势。那就是对医疗机构的价格优势。由于各种原因,药店的这个竞争优势将来会是获得政府支持的主要筹码,药店经营者应该积极参与,充分利用。
   中国零售企业家都在做品类差异性开发,但都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专业性服务体系的建立,基本上还没有开始。在品类技术方面,超市应该更有优势,如果他们进入药品零售行业,对于传统的药店会有较强的冲击。由于政策的原因,超市等零售企业还没有自己开药店,目前只是潜在的威胁。
并购、上市与联合
   2011年可以称为中国医药零售行业的并购元年。全年共完成4000万元以上的并购8家,其中4家都超过2亿元人民币,国大药房就占了3家,总金额接近8个亿,使得国大直营店百强排名迅速上升。老百姓大药房与安徽百姓缘的合作使得老百姓大药房的直营店销售在百强排名中稳居榜首。随着大型连锁药店资本实力的增强,中国医药零售行业的并购进程将加快。
  2012年5月23日,证监会发审委发布公告: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得通过。老百姓大药房和益丰大药房的上市申请还在审批当中。
   由于中国药品零售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不大,企业家联合意愿比较强。近两年出现了各种药店联盟,有全国性联盟、省级联盟、市级联盟、单体店联盟、上市联盟,等等。联盟的目的很清晰,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规模采购、品种开发、联合上市。但是,联盟对成员、顾客以及供应商能够提供的价值并不明晰,这影响着联盟的生存、运营和发展。
   其它零售行业也有联盟,如在中国运营比较成功的SPAR超市联盟,1932年成立于荷兰,是全球最大的超级市场自愿连锁集团,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超市体系,遍及全球35个国家,拥有1000多个零售商合作伙伴,2009年营业额达280亿欧元。SPAR以向会员企业进行培训和管理输出为纽带将会员整合在一起,也同时开发和经营一些品种。这种联盟的目的和价值都很明晰,值得中国药品零售企业学习。
中国药品零售行业5年预测
   根据中国药品零售研究中心(MDC)的模型,预测2013年至2017年中国药品零售行业(包括非药品)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在12%左右。
   影响今后5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包括:医保政策、医疗机构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以及药店非药品的经营能力。
   医保政策包括:定点药店的数量,医保定点药店的刷卡范围,医保定点药店的报销种类、报销比例,医保账户的使用,以及对于医保定点药店刷卡的监控程度和执法力度。其中,医保账户的使用和报销比例影响最大。将医保个人账户基金向统筹基金转化已经进入医保部门的日程。现在大部分城市医保定点药店只能刷个人账户的基金,所以如果个人账户基金转到统筹账户,而没有相应的政策允许药店刷统筹基金,或者刷卡的比例低于医疗机构,对药店销售负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如果医保定点药店可以使用门诊统筹基金,并享有同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那对药店销售的正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包括:医院费用支付制度的改革,如药品零差价,医保基金支付医疗服务,等等;还包括医疗服务工作人员薪酬体制的改革,如果支付的服务费用不能有效地落实到一线医生收入的相应提高,医院对于药品销售的依赖度就很难降下来。另外,按病种和人头支付医院医疗费用的制度落实的时间、程度和效率也会影响到医院对于药品的依赖性。总之,医院改革的方向是降低医院对药品的依赖性,是有利于药店的发展的。
   由于财政支持不能及时到位,社区医院药品零差价很快就演变成社区医院只允许使用基本药物目录产品,一定程度上迫使患者转回到了大医院和药店。2012年药店销售增长率回升和这个因素有很大关系。大医院的改革也一样,如果不能医生薪酬、用药结构,以及相应的支付方式,零差价也会迫使一部分处方分流到药店。这些因素都是模型中提高药店销售增长率的权数。
   药品价格的改革最终将走向谈判制,迫使药品供应商以价换量,医药零售企业也将作为谈判的一方获取一定的资源。但是,随着药品价格的降低和对于非专利药使用的鼓励,销售量的增长要大于销售额的增长。
   药店非药品的经营能力是未来药店行业唯一能够凭自身的实力控制的因素,但是需要技术和实践,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 本文节选自《中国药品零售产业发展蓝皮书》(2011-2012)


成都(总部):
地址: 四川成都市成华区万科路9号凯德广场3-2009
電話: 028-83246255
郵箱: china.hr@ztfor.com
網址: www.ztfor.com